首页 > 书单 > 正文

「你的人生自己不设计,又有谁能设计呢」

踩在第三次信息革命的节点上,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给我们呈现了太多的选择,却没有赋予我们选择的能力。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感到迷茫困惑时,我发现最终我的问题都会指向「你到底想要什么」,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只有自己可以回答自己。

《人生设计课》就是一本手把手带我拆解和回答这个问题的人生设计指南。相比于“工程”一般线性的人生规划思路——“专注初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做出决定并且把事情做成”,这本书倾向把多变的人生看作“设计品”——重新定义问题-认识自己-设计理想生活-原型实验快速尝试-有效做出最终选择。

这本书来自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常年在硅谷开课,创始人是两位前苹果设计师,他们把产品设计的思维应用到人生设计中,但并非依靠灵光一现的创新,而是步步为营的成熟方法论。

古典老师在序言中说:

真正的高手懂得花很长时间列出选择,摸清情况,体验感受,找到以后身心如一、全力以赴的方向;而大部分人更热衷于尽快动手,以消解自己的选择焦虑。其实,选择正是设计里的最高价值,也是最应该花心思的事。

我试着一句话概括下读完的感受:

❌告别「轻易决定,痛苦坚持」

✅拥抱「谨慎选择,轻松上路」

一、人生设计中的错误认知

❌你的专业决定你的职业。

✅三分之四的大学生从事的工作都和大学专业无关。看看你身边的朋友。

❌我必须要找到唯一热爱的事业。

✅事实上,只有不到20%的人在年轻时有这样的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与个人能力成长,热爱的事物不会唯一且随时变化。即使费心寻找后,没有找到也不代表生活就无法幸福。是否让工作定义你的选择权在你手里,谁说认真而平凡的生活不算伟大呢?

❌毕业时你就应该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我们只有在工作中才能逐渐发现自己的长处,探索自己稳定的热爱。梁永安教授也说,“年轻人就是需要尝试与体验的机会,只有经历了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我一定要追求理想的生活,理想的那个自己。

✅没有证据证明这世上存在一个最理想版本的“你”;相反,我们的人生充满可能性,理应有无数个版本“最好的自己”,我们只是决定从某个方向开始先试试看。

❌每个人生档口,一定存在一个“最优选择”。

✅即使你做足了功课,你仍然会“做错”,因为让人生选择变成最优的不是选择本身,而是选择后你对其的全力付出和认可。每个选择都可以成为最优选择。

二、设计的起点是认清自己的生活现状

人生设计的第一原则:「设计的起点不是你希望到达的远方,而是你当下所处的位置」。我们不可能一夜间就拥有不一样的生活,而是应该在现有的生活上改进和完善。

为了认清自己现状,书中建议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入手:「个人健康」、「工作状况」、「娱乐生活」、「爱与家庭」,思考并认真写下来在这四个维度上的满意的地方与待优化的方向。

我认真做了这个练习,发现一方面会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感恩,另一方面也对需要优化的问题和忽略的高优先级事项(比如需要补牙、体检、更高质量地陪伴奶奶最后的时光)也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有一类“重力问题”要格外注意。这类问题我们无法干预,就像地球的重力一样,比如父母老一辈的想法、行业收入增长缓慢、外界工作机会很少。我时常感到自己在这类无法改变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多无望的焦虑。

如果问题不能被解决,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客观情况和条件。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上进行改善。

三、写下来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了解了自身生活的限制,我们就可以基于此思考接下来如何生活。我们要坦诚地回答自己的「工作观」与「人生观」,比如「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如何工作」「愿意为金钱牺牲多少个人生活」「是否能接受这种生活的代价」等等。

「认识你自己」可能是耗时最久的一步,需要长期对自己的观察与对话。我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一开始会非常困难,只有零星的想法。书中提到一个方法,「回忆自己的巅峰时刻或者心流体验」,可能是工作的成就,也可以是生活的点滴,这类美好的体验能启发我们去找到最舒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经常有人告诉我们,工作从来都不轻松,我们必须忍受它。没错,任何工作和事业都存在困难,也都有让人厌烦的时候;“但是,如果你的工作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能激发你的活力,那么说明它正在一点点“杀死”你。

如果一时记不起来,我会尝试写写生活复盘,单纯记录那些让自己感到快乐和不悦的体验,无需评判,仅仅是记录真实的感受。

但是,我建议一定要写下来,我们真的远比自己想象的记忆力要差。

四、为你的人生设计三种你喜欢的样子

A计划,基于你现在所拥有的工作和生活,但想象一切都变得好一些。工作顺利,岁月静好,家庭圆满,岁月静好,如此的生活你愿意追求吗?

B计划,假设你的工作突然不存在了,比如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或者AI取代了人工,你会想去做什么?你会如何面对全新的人生呢?

C计划,假设你财富自由,身体健康,无忧无虑,你有一切选择的自由,你也不用担心被他人嘲笑或看不起,你会如何度过你的一生?此时你又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

书中提醒,不要把这些计划排序,或者只是无可奈何下选PlanB,每个计划都应该是你真正的渴望,是另一个平行时空下的人生。

五、原型设计与体验

这个概念互联网人太熟悉不过来了,就是小成本灰度,这个道理在人生设计中也适同样用。

有了计划并不代表马上就要全力以赴,原型体验是人生设计的金钥匙,它让你可以用很低成本去了解每个选择的利弊。

第一种方法,去采访那些已经成功的人。了解他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可能遭遇的挫折和收获的奖励,如何开始走上这条路,如何获得相应的技能。大部分时候,我发现真诚的询问都会得到回答。

第二种方法,去真实进行一次体验。在没有真实体验前,思考得再全面,也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你可以去观摩一天他人实际的工作内容,或者作为志愿者提供帮助。在体验中,你会更加了解“微观”的工作状态。

第三种方法,头脑风暴。想象所有你在追寻某个选择后可能的风险和问题,越全面越好,越细节具体越好,比如是否通勤过久,是否要晚睡早起,是否要配合难缠的同事,是否前期的工资很低。这些实际的问题要一个个回答自己。

Thinking is something you can only understand by doing.

这是我摔过最大的坑。

六、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一个好的选择,是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的结合。

通过原型体验,我们理性地了解了每个选择背后的利弊,并且可以有效地缩小选择的范围。但最终我们还是要依靠“感觉”,要勇敢地回答自己「到底哪个选择让你感到兴奋与渴望」,这时直觉可能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因为这是作为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

Narrowing down your choices can be quite simple if you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y of decision-making. After the rational pro-con lists, choosing is about that feeling in your stomach. Pay attention to your felt sensations, the feelings that you experience in your body. Without your emotions and your gut feelings, you can’t make good decisions.

依靠直觉可能会让我们不安,因为我们都希望做出那个“最佳选择”。但是书中说到,“最佳选择”或许只是个幻想中的选项,因为现在的我们永远无法知晓哪个选择是未来的最佳答案。

信息不足通常不是核心问题。大多数人在做重大决定时,都会尽可能做足准备,但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信息。实际上,调查表明,我们更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于是我们以为,更多的研究会有帮助,但事实并非如此。 对一个选择感到满意的最佳方法就是做出最佳选择,这似乎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但你不可能做出“最佳选择”,因为在所有的结果一一呈现之前,你不会知道最佳选择是什么。根据当前了解的情况,你可以努力为了最佳选择而奋斗,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做出最佳选择”,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

更重要的是,选择了就All IN,不要怀疑。不要担心我是否选错,是否另一个更好,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最佳选项”,因为人生的对错不在于你选了什么,而在于谨慎选择的过程与认真践行你的决定。做出最佳的选择方式就是对你的选择全力以赴;每个谨慎的选择都可以是通向“罗马”的正途。

由于你无法获知自己是否做出了最佳选择,你就会一直纠结于自己是否选对了,然后不停地在心里想着已经放弃的选择,因为总是想着放弃的选项,你就会对已经做出的选择感到不满,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已经做出的选择中。

是否能获得幸福和得到想要的事物与未来风险无关,也与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替代方案无关,而是与你如何选择以及如何去实践这些选择相关。

幸福不在于拥有所有的选项,幸福在于放手,在于断舍离。

或许人生选择的智慧与方法千千万万,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回答「我从哪里来,我当下如何,我想去到哪里」(我发现所有面试的底层也是这样),只是采用的具体手段或者切入问题有所差异。

所以每每感到困惑时,我都会尝试用这套方法论梳理和检验自己的思路,或许没法check每一个步骤,但拆开使用每一个技巧也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生设计也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常常处于动态调整。位于时代转向与历史变速下的我们,想要穿行复杂人生的迷雾,持续思考和拥抱变化是不变的North Star。

“美好即价值”,如果此篇文章对你有用,请多多转发,分享!
仅个人收藏整理,不做商业用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大多数人在不远的彼时彼刻,终将在数据矩阵中失去长时的独立意识,迷失和沉浸在编织的谎言中!”
本文由“耘溪小哥哥”编辑,如看更多精彩内容   
请移步 ”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个人主页  爱吃鱼的耘溪哥哥
微信公众号(Pixiver): 【P站画师】
小红书号:①【P站画师】②【耘溪哥哥】
QQ群:次元美图社③群:469795880
淘宝店铺: 次元优选店
淘宝店铺: 次元优选店
淘宝店铺: 次元优选店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