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单 > 正文

这本书我读了四遍,每次读罢,如获至宝,如沐新生。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认为最易理解最通透的心理自助书籍。书中的思想源自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作为众多现代心理咨询流派的源泉,阿德勒的理论在三十多年前得到岸见一朗的继承,最终跨越语言与国别,让你我得以相遇。

这本书采用日常的生活语言,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融入哲人与迷茫青年的深夜对谈,为同样困窘内耗的你我,奉上心灵净化、自我超越的苦口良药。

全书围绕「人际关系」这一核心概念,从理解自身如何改变出发,循循善诱,带领我们直面自卑与恐惧,理解与身边人的紧张关系,并最终提供爱与被爱的幸福法门。

作者曾自比,“苏格拉底的思想被柏拉图所留传,而我想成为阿德勒的柏拉图”。那就让我成为作者的“柏拉图”,随诸位踏上这趟自我启发之旅。

第一夜:如何做出改变?

青年人一坐下便抛出最痛苦的话题:我无法改变自己。

哲人的回答也是无比犀利:“人无论在何时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哲人否定是过去或外界决定人无法改变。如果因果论支配了人的所有行为,那我便只能是受过去经历和外界刺激操控的机器。

相反,哲人相信人的潜能,提出“目的论”:“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

无法改变的原因正是我们主观设定了不想改变的目的,之后再找各种理由阻碍改变的发生。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毒舌叔本华的哲学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We do not want a thing because we find reasons for it, we find reasons for it because we want it.

第二夜:如何放下自卑?

带着强烈的抵触,年轻人反问哲人:由于我自身先天条件比别人差,会讨厌自己太正常不过,客观的缺陷又如何摆脱?

哲人答道,讨厌自己并不是源于自身条件的不足,而是因为主观地与他人比较后自我价值的否定。为了避免因为“我不行”而被他人轻视或讨厌,为了达成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的目的,我们选择贬低否定自己,缩进自我阴影的壳里,以此逃避他人的目光与联系,逃避面对人际关系的课题。

哲人继续解释道,并非自卑感不该存在,每个人在追求目标和理想的路上都会体验挫败,但健全的自卑感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直面自身不足,砥砺前行。

而病态的自卑感来自于与他人无休止的比赛,认为所有人都是我的竞争对手,从来无法真心祝福他人,因为他人的成功就意味着我的失败。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第三夜:如何对待他人评价?

青年人继续诉说着内心的苦水:他的痛苦不仅源于内心自卑,也因为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可获得父母和重要的人的认可,这有错吗?

哲人反问道,难道没有认可,正确的事情就不值得做了吗?难道得到所有认可就等于幸福吗?这种认可欲求看似是奉献自己满足他人,其实是为了自己得到表扬与认可的满足感而已。我们只是活在“赏罚教育”的孩子。

“自我证明是个悖论,通过别人的标准和逻辑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就是没有自己,舍弃真正的自我,取悦别人,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我们做事情就是为了活得光鲜,而从来不是活得快乐。”

青年人理性上接受,感性上却感到矛盾。世俗上的认可是人的普遍诉求,不顾及别人的评价难道是要任性妄为吗?哪里有人想要故意招人讨厌呢?

哲人微笑着说,不是招人讨厌,而是不害怕被任何人讨厌。

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不仅让我们痛苦,也是在承诺不可能做到的谎言,如果我们注定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免除他人的评价、躲避他人的讨厌,那获得自由就意味着付出如此的代价。

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的勇气。

第四夜:如何获得直面生活的勇气?

年轻人继续追问,如果被讨厌的勇气就是自由生活的路径,那怎样才能寻得?如何才能在人际关系里获得勇气?

哲人答道,如果自卑感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追求认可是自我价值的迷失,那勇气便来自自我价值的构建与肯定。

阿德勒认为个人价值感与人们对“共同体”的归属感紧密相连,这个“共同体”可以是家庭、公司、社会,甚至是全人类。在“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我的伙伴而不是一争高下的敌人,人与人之间是不同却平等的“横向关系”,而非高低贵贱、甚至缺乏尊重,颐指气使的“纵向关系”。

看着深思的年轻人,哲人略作停顿后说道:想要获得那份归属感,那份自我存在于“共同体”的价值感,“非常简单,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主观上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第五夜:如何获得幸福?

看着一时难以消化的青年人,哲人总结道:自我价值得到内心确定的人也肯定是幸福的人,对“共同体”的贡献就是自我价值的确认,所以幸福感也同样来自贡献感。所有的人都可以如此获得幸福。

青年人手心攥着汗水,提出了最后的疑虑:幸福只需要有所贡献吗?难道幸福不需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吗?

哲人欣然回答:这是关于幸福最大的谎言。

如果到达某个目标才能幸福,那是否也在暗示之前的人生都不幸福?达到目标之前的所有准备努力就不值得认真度过吗?那些客观无法达成世俗目标的人就注定一辈子不值得幸福吗?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此时此刻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人生不是规划的线性发展的过程,人生其实是由当下无数个“此时此刻”构成的,个人可以在此时此刻中进行选择,

过认真但不深刻的人生。”

青年人的泪水终于决堤,哲人也终于面带笑意。

坦诚地说,书中的观点确实非常地“唯心”,凡事先归因于自己也让人心生抵触情绪。可是,人能改变的也只有自己。

或许你不同意哲人的道理,但请留存一丝敬意,或许缘分未至,或许你我不一。

坦诚地说,书中的方法实践于现实生活也极为不易,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但这不妨碍让它成为一座希望的灯塔,偶尔照亮黑夜中渴望光的你。

“小心检视,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

——陈文茜

这句话抄自书的序言,我读后思绪久久不能挪移。

我深感,这既是我对过去的悔恨无奈,也饱含对自由未来的焦渴等待。如果你也有共鸣,朋友,我们便在书中再聚。

“美好即价值”,如果此篇文章对你有用,请多多转发,分享!
仅个人收藏整理,不做商业用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大多数人在不远的彼时彼刻,终将在数据矩阵中失去长时的独立意识,迷失和沉浸在编织的谎言中!”
本文由“耘溪小哥哥”编辑,如看更多精彩内容   
请移步 ”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个人主页  爱吃鱼的耘溪哥哥
微信公众号(Pixiver): 【P站画师】
小红书号:①【P站画师】②【耘溪哥哥】
QQ群:次元美图社③群:469795880
淘宝店铺: 次元优选店
淘宝店铺: 次元优选店
淘宝店铺: 次元优选店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binance support telegram回复2023-04-08 08:38

Your article helped me a lot, is there any more related content? Thanks!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