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于:有知有行文章只用于个人收藏,不做其他用途

你好,欢迎来到《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这是我们的第八讲。

我们经常会收到用户提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每个人的钱是有限的,所以投资的时候应该是集中还是分散呢?或者更具体一点,「集中」应该多集中,分散到什么程度才叫「分散」呢?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值得仔细讲讲。不过在回答之前,我们需要先把这个问题描述得更清楚。问题问得越清楚,答案才能越准确。

「集中还是分散」背后的真问题

首先,我们认为,「投资应该集中还是分散」这个说法,带有一点轻微的误导性。它好像在说,不论是集中还是分散,这个问题是有一个需要二选一的标准答案。但实际上,不管集中还是分散,都是可以赚到钱的。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股神巴菲特(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美国知名的投资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并以长期的价值投资与简朴的生活方式闻名。你可以通过《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了解他对投资的思考。),一向是持仓非常集中,几千亿美元的资金可能就投在十来个公司上面。很多专业投资者,比如中国的高毅资产、景林资产,走的也是深度研究后重仓少数公司的打法。还有一种「重仓」也很有趣,很多普通中国家庭的超过 70%、80% 的资产,都在一间房子上面,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重仓」,很多人也因为这种「集中」积累了很多财富。

相反,不少知名的投资人,是靠很大程度的分散持仓获得大量收益的。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应该是彼得·林奇(彼得·林奇是知名的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的基金经理人的 13 年间,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 2000 万美元成长至 140 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 100 万人。)。在担任富达麦哲伦基金经理的 13 年期间,他获得了年化 29% 的回报。不过的他的投资风格并不是集中持股,在《战胜华尔街》等几本著作里他都提到过,自己的投资组合经常是有几百只股票同时存在的。但是,超常的勤奋让他对非常多的公司都有着超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认知,所以也成就了麦哲伦基金当年的神话。

所以,既然集中和分散都可以成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选呢?

答案也很简单,我们把刚才的问题补上一个主语,问题就清晰了——投资的时候,「你」更适合集中还是分散呢?这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事情。

集中投资的难度

为了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有知有行想提供一些我们的观察和想法。

大家都知道,假如重仓到一个糟糕的资产,结果是非常可怕的。买过 P2P 产品或者乐视公司股票的人,应该都有这种体会。但其实,我们更容易忽视的是,即使买到了一个非常优质的资产,持有它的过程往往也是相当艰难和考验人的。

我们这里就不说那些上下波动特别刺激的公司了——比如特斯拉、拼多多和蔚来汽车——我们来说一个生意还比较好懂、管理层也相当靠谱、现金流和业务都很稳健的公司:星巴克。

站在 2020 年末,这家公司市值千亿,现金流(现金流,指的是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转入和转出一个公司的净额。收到的钱代表流入,花出去的钱代表流出。一家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于其产生正现金流的能力。)稳健,全球已经有超过三万家门店。从 1992 年上市算起,星巴克的股价上涨了三百多倍,年化回报率接近 23%。

但就是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公司,如果你回看历史,有大量的时间,它的股价不是在下跌,就是在小幅震荡。

从 2015 末到 2018 年下半年,公司股价都在四五十美元这个区间波动;

再往前的话,其实从 1997 到 2004 年,星巴克股价都算不上有什么大起色;

2005~2007 年倒是涨上去了,但随之 2008~2009 的金融危机又被打回原形。

在这期间,假设你真的重仓了这个公司,其中的煎熬是可想而知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体来说,重仓或者集中的难度有三个:

第一,在价格表现低迷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能在至暗时刻坚持自己的「信仰」;

第二,在其他股票其他资产表现出色的时候,你是不是能耐得住寂寞;

第三,在价格开始回归价值,你的判断的确兑现了的时候,是不是能选择好卖出的时机

如果你 15 美元买了星巴克,后来跌到 5、6 块钱没有卖,那么到了 30 美元的时候你会不会卖掉呢?如果卖掉,后面 30 美元涨到 100 美元这段利润就和你彻底无关了。

怎样做到真正的「分散」

我绝对不怀疑,有知有行的用户中有能做到上述三点的高手。但你需要诚实回答自己的是,你到底是不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你觉得,自己目前还没有重仓某个股票的能力,那么「分散」才是更好的选择。不过这里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对「分散」的理解也是错的。而分散的思路错了,最后造成的结果可能比集中更可怕。

你之前可能听过一个段子,说的是,有的投资者「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买了很多个平台的 P2P 产品。最终的结局就是每个平台的维权群里都有他。显然,这种分散是一种假的分散,因为他只做到了平台层面的分散,没有做到资产层面的分散。

除了资产层面的分散,我们还要做到行业层面的分散。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投资了很多餐饮公司,但疫情来了全部损失惨重。另外,上一讲我们也说过「行业风格轮动」(投资中的轮动,指的是各个板块 / 风格资产轮流上涨的现象。)的现象,如果投资的行业过于集中,可能就会在轮动来临时经受更大的考验。

这里还可以做一点延伸。对于行业分散这件事,我们还可以用更广阔的一层视角来看。

我之前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我的不少朋友,大学毕业以后都去了硅谷工作。他们工作七八年之后,可能在当地找到了伴侣,结成了家庭,贷款买了房。而一种非常常见的家庭组合是这样的:两个人都在硅谷的大科技公司工作,比如谷歌和微软。然后收入的一大部分是这两家公司的股票期权(期权,指的是一种选择权,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获得这种权利,即拥有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执行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证券或期货合约)的权利(即期权交易)。),而很多现金交给了旧金山房子的首付。

实际上,这里面蕴藏着很大的行业集中度过高的风险。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科技行业出现问题,这个家庭可能会受到的冲击:

股价降低,自己的收入减少;

收入减少,还房贷更加困难;

科技公司前景存疑,于是很多人出逃硅谷,本地房价开始下降。

最极端的情况,可能是夫妇有一方被裁掉,原本就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玩笑归玩笑,但你应该能感受到,这种「收入和资产在行业方面过于集中」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有多大。

投资中的「本土偏见」

除了行业风险,另外一个很常见的风险,是地理风险。比如投资界里有个概念叫做「Home bias」,翻译过来就是「本土偏见」,指的就是投资者更倾向于把钱投资在本土,而不是全球市场的现象。

「本土偏见」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比如我们之前研究过加拿大普通投资者的数据,他们的股票部分,有 70% 左右都投给了本土市场。但实际上加拿大股票总市值占全球股市还不到 3% 。显然,加拿大「散户」超配了自己国家的股票,而如果加拿大的股市表现不佳,或者邻国美国的股市涨势更好的话,这些人就错失了赚钱的机会。

我们来看看加拿大最顶级的、也是全世界都非常领先的投资机构加拿大养老基金(CPP)过去二十年的思路是怎么演进的。加拿大养老基金的年报在网上可以查到,1999 年, CPP 还是老气横秋的 100% 政府债券配置,而等到 2019 年(见下图),CPP 已经变成了以股权为主(54.9%),实体资产(比如土地、林地、房产等等)为辅(20%+),然后全球分散配置(加拿大股票只占 15.6% )的,基本上是如今业界公认的最优框架了。

加拿大养老基金资产配置(2019)| 来源:CPP 官网

当然,超配自己认可国家的资产是完全没错的——比如有知有行的整体策略,就是长期持有中国的核心好资产。但如果在这个策略之上,能做一些补充,比如除了大陆的A股(A股,指由中国公司发行,在境内上市,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英文字母 A 没有实际意义,只是用来和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作区分。)之外,我们可以把美股、港股、德国DAX(德国DAX指数,全称「Xetra DAX」或「法兰克福DAX指数」,是由德意志交易所集团(Deutsche Börse Group)推出的一个蓝筹股指数,追踪德国 30 家蓝筹公司股价,是德国重要的股票指数。)、债券、黄金、原油这些工具利用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均衡的组合,也会对我们长期收益有很大的好处。

小结

资产分散、行业分散、地理位置分散,算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比较基础且重要分散方式。不过,投资做多了你就会发现,通过分散化来获得收益、抵抗风险这件事,其实是无止境的。想要做到更加分散,还有很多更高阶的手段。

举个身边的例子。我有一个高净值客户的朋友,在他的眼中,世界充满了风险,所以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分散。比如他是不少基金的 LP(背后出资人),虽然他是一个价值投资的信徒,但他投资的基金,有价值风格、有动量风格、有绝对收益风格、也有量化套利风格——因为「你也不知道某个三年五年里哪个策略能跑出来」。

另外,他把钱存在了国内外各种银行里,小到城市银行大到瑞士银行这样的国际银行,目的是分散金融系统的风险;他甚至还买了不少实物金条,存放在世界各地的保险柜里……这些对很多人来说有些夸张的做法,是他认为自己能在市场上长期存活下来的必备技能。

最后来总结一下,有知有行从不教条地认为,投资必须应该集中或是分散——每个人在每段时间,面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当然,我们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采用分散化的投资更加有效,也更能协助我们在投资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而我们会帮助你做到的就是真正的、适度的、科学化的分散。

本讲重点

“美好即价值”,如果此篇文章对你有用,请多多转发,分享!
仅个人收藏整理,不做商业用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大多数人在不远的彼时彼刻,终将在数据矩阵中失去长时的独立意识,迷失和沉浸在编织的谎言中!”
本文由“耘溪小哥哥”编辑,如看更多精彩内容   
请移步 ”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个人主页  爱吃鱼的耘溪哥哥
微信公众号(Pixiver): 【P站画师】
小红书号:①【P站画师】②【耘溪哥哥】
QQ群:次元美图社③群:469795880
淘宝店铺: 次元优选店
淘宝店铺: 次元优选店
淘宝店铺: 次元优选店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